时间: 2024-05-19 12:53:26 | 作者: 最新公告
昨天上午,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共享大厅里,一块红绸缓缓落下,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正式揭幕。
午后,冬日的暖阳与人潮一起涌来,历经1400多天的建设与等待,这处与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相融,集合了自然之美、建筑之美、文化之美的文化设施集群,终于向公众展露真容。
“文化粮仓”,好戏连台;“森林书苑”,开卷不辍;“运河之舟”,扬帆启航。未来,这里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市民中心、活力中心和文化休闲娱乐中心,留下书写“千年大计”浓墨重彩的一笔。
昨天,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举办开放仪式,正式对公众开放。当天三大文化建筑标识发布。北京日报记者 方非摄
运河之畔,“繁星”点点;“仓廪”丰实,大幕正启。领先行业标准的世界“顶配”剧院、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的重要一极——北京艺术中心正在为城市副中心和“演艺之都”的建设发展注入新鲜而长久的生命力。
北京艺术中心又称“文化粮仓”,设计理念源于通州古粮仓和运送物资的船舶。走近它时,观众总是会下意识地拍照留念:采用中国传统单脊双坡屋顶的外观姿态灵动,外幕墙形成升起的“帷幕”造型简洁明快。北京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由3座独立的建筑体组成,包括1760座席歌剧院、1500座席音乐厅、1000座席戏剧场、500座席小剧场4个室内剧场和1个固定850座席的户外露天剧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中,这是体量最大、建设规格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一处。
北京艺术中心工程钢结构总量约1.4万吨,涉及大量钢管柱、钢骨梁、超薄钢板墙劲性结构,其中,歌剧院、音乐厅屋盖均有高凌空大跨度钢桁架结构,最大凌空高度49米,最大跨度约33.7米,最重桁架约32.9吨,现场塔吊不足以满足施工需求;如同大幕升起的外幕墙由9种不同的幕墙系统组合而成,总面积近12万平方米,4134块折叠铝板每一块都拥有唯一的尺寸和造型,以传统实施工程技术衡量,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数字化、智能化的灵魂,流淌在北京艺术中心的每一处,依托“BIM(建筑信息模型)+智能建造”的理念,项目团队实现了钢结构高精度安装,节约用钢量1300余吨,并让4134块拥有唯一的尺寸和造型的折叠铝板幕墙安装到位,分毫不差。在设计夜景照明时,项目团队采用前沿智能控制管理系统,31108个点光源、5500米顶面线米线个月便完成安装。
今年,北京艺术中心荣获欧特克(Autodesk)设计与制造大奖“全球综合优选类大奖”,得到了全球工程数字建造领域的最高奖项认可。
“一条运河千里长,运河两岸是故乡;一条运河千年久,涛声桨影岁月流。”12月22日晚,北京艺术中心唱响开幕大戏《运河谣》,饱含中国韵味的动人旋律送来一段运河上荡气回肠的故事,而借助歌剧院内148支音响组成的全国最大、功能最全的沉浸式扩音系统,优美的音乐轻柔通透地环抱了每一位观众。
声场堪称一座剧院的灵魂。比利时卡尔声学设计事务所、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声学所两支一流团队共同参与设计的北京艺术中心,已经凭绝佳的声场效果惊艳了不少来宾。9月27日,北京艺术中心首个具备使用条件的室内剧场音乐厅迎来首场测试演出。据上海华东建筑设计院声学所进行的满场测试显示,音乐厅本底噪声达到极值水平NR8,背景噪声在最不利条件下测试结果已优于设计的基本要求,2.55秒的混响时间已经领先柏林爱乐音乐厅等世界著名演出地标。
“率先在这里登台,我深感荣幸,同时,作为音乐爱好者,我也特别高兴北京又有了一座世界级的音乐厅。”参加当晚音乐会的小提琴名家宁峰对音乐厅的声场称赞有加。
未来,在国家大剧院积累多年的经验与资源基础上,主打“现代性”的北京艺术中心将充分的发挥区域与旁边的环境优势,持续为城市副中心和京城观众奉上文化盛宴。至2024年1月1日,北京艺术中心“开幕艺术周”将推出9场剧场内演出和20场艺术活动,国家大剧院原创悬疑话剧《嫌疑人福尔摩斯》、北京艺术中心2024新年音乐会、北京艺术中心2024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将接连上演。与此同时,公共空间里,“艺韵华章”国家大剧院藏雕塑作品展已经亮相,“运河市集”以及钢琴独奏、弦乐四重奏等小型演出将打造全天候体验。
2024年,北京艺术中心预计将举办300场演出和300场艺术活动,并陆续策划推出运河国际艺术节、音乐剧艺术节、森林音乐节等品类多元的艺术节。
文杏为梁,缥缃化脊;绿心赤印,璀璨绽放。由144棵“银杏树”支撑起的知识空间——北京城市图书馆,为市民提供了一处集知识传播、学习共享、城市智库等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
北京城市图书馆又称“森林书苑”,总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地上3层,地下1层,藏书能力达800万册,阅览座席约2400个。中国传统的“赤印”意象和新型公共空间设计完美结合,超高玻璃幕墙让自然与建筑融为一体。馆内两座书山宏大绵延,兼具大空间与小场景,打造“临山间、于树下、勤阅览”的阅读雅韵,2.18万平方米的山间预览区是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已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自此,北京城市图书馆与首都图书馆华威桥馆址和首都图书馆大兴机场分馆共同构成了首都图书馆“一馆三址”的服务新格局。
在许多方面,北京城市图书馆都领行业之先甚至世界之先。比如,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图书馆阅览室,有国内藏量最大的智能化立体书库,有国内首家综合性非遗文献阅览空间,有国内面积最大的少儿室外阅读活动空间和国内罕见的专业化艺术文献馆。而所有这些突破都围绕着“以人民为中心”。它秉承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图书馆运营理念,早已告别文献收藏和借阅的单一功能,向复合多元文化综合体进阶:通过挖掘馆藏资源、智慧展示、空间场域的价值,结合专业服务与文旅体验,融合文化传承与科学技术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学习知识、感知艺术、体验创新的多维文化需求。
从服务空间上看,除了一进门的“森林书苑”开放阅读区,这里还包含少年儿童馆、非遗文献馆、古籍文献馆、艺术文献馆4个特色资源主题馆,以及元宇宙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休闲服务区、文化交流区等多元服务空间。从服务文献类别上看,纸质图书、数字资源,以及黑胶唱片等特色视听资源,都面向市民提供普惠性的社会美育服务。
走进北京城市图书馆,徜徉在“森林书苑”中,会发现智慧服务无处不在。比如,读者以往习惯“人找书”,以后将转化为“书找人”——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形成更立体用户画像,为读者匹配更适合其知识结构的文献与文化活动。
以往拿着书包占座的古早式“浪漫”也不再重现,转而变为一键预约馆内的座席、文献、设备和活动名额,方便读者规划自己这趟文化之旅。
以往借不到老旧库本书的焦虑也将彻底消失,换作在国内单体藏书量最大的智能书库里,由机器人替你在15分钟内精准定位取书并送至桌前……
当然,并非所有功能都能在刚开馆之际就能够轻松的享受。馆方提醒,12月27日下午开馆后,北京城市图书馆将保持每周二至周日10时至20时开放。初期开放区域包括一层的24小时图书馆、休闲阅读区、元宇宙体验馆、库本阅览区,以及贯穿一至三层的森林书苑区域,该区域提供文旅、法律、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类图书的借阅,以及工具书、中文报刊和外文文献的借阅。
开馆后至元旦期间,国风游馆打卡、古乐诗词吟诵、“展阅季”公共艺术展览等文化活动纷纷登场,“摇篮书香大礼包”等惠民文化服务正式开启。其中,“摇篮书香大礼包”服务为新生儿订制人生第一张读者证,2023年12月及以后新出生的婴儿及家长均可前来借阅。
北侧“古船”,坚实厚重;南侧“巨帆”,高高扬起。即将陆续开启四大类型展陈、四大活动的智慧型综合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亮起“古韵风帆”,邀观众览古今同辉。
昨天,参观者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共享大厅内通过多媒体互动装置感受运河魅力。北京日报记者 武亦彬摄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又称“运河之舟”,集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保修复、收藏保管等功能于一体,其设计理念源于古运河图景中船、帆、水的元素——北侧共享大厅屋顶造型像船,南侧展陈大楼屋顶造型像帆,其间有一条长约270米的休闲水街。站在远处看博物馆,展陈大楼建筑高于共享大厅,5片船帆状的屋顶高低错落,曲线饱满,动感十足。远望博物馆,屋顶、街巷路口、门楼等元素与水系结合,形成一处类似运河驳岸码头的场景。
开馆伊始,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围绕大运河与北京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以人、水、城为内容主线,从人文地理视角、生态文明高度展示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建设成就,推出一系列重磅展览。这座博物馆与首都博物馆将从历史背景和文化的角度共同诠释“都”与“城”的关系,展陈体系由基本陈列、专题展览、开放展示、临时展览四大类型构成。
有着2500多年历史的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变迁的重要历程,书写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壮丽篇章。位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展陈大楼二层的基本陈列“京华通惠运河永济——北京与大运河历史背景和文化陈列”,通过4个展厅、8个部分,展出1000余件文物和艺术品。展览以时间为轴,生动还原大运河发展演变历史,着重展示大运河与北京的密切关系,系统展现运河沿线人文历史价值内涵。
两项专题展览与两项临时展览同步开放。其中,专题展“北京大运河揽胜图卷”,用一个展厅展出长27.4米的运河图卷,观众可跟随艺术家的视角共同体验大运河沿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和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专题展“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采用目前国内博物馆顶级规模的三维衍射系统装置,观众可穿越时空,畅游大运河;临时展“北京画院藏花鸟画精品展”将展出吴昌硕、齐白石等多位名家的48件作品,营造出一派鸾翔凤集、百花齐放的盛景;临时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紧扣10年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同一地点、同一景别、同一视角的对比变化,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城市副中心的“拔节成长”和“蝶变重生”。
开馆后,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还将推出“运河之声”曲艺秀、“运河之星”创意汇、“运河有戏”演艺周、“运河有约”惠民月四大类主题活动。大运河文化、老字号传承、非遗文化、通州地域文化与民族团结等五大主题社教活动也将陆续启动,面向儿童、亲子、成人等不同观众群体,普及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展现北京历史风貌。
运河风物(文创空间)、运河书屋(阅读空间)、码头小叙(咖啡厅)、运河食舫(餐饮服务)和运河小铺(文创体验)5个文创空间也将开门迎客,目前可提供纪念品、中餐热餐与西餐冷餐等8类服务。
丰富的社会教育空间,也将满足观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展陈大楼内设置了培训教室、学习体验中心、多功能厅,共享大厅设置了报告厅、阶梯活动区、4D影厅等功能空间。
值得期待的是,2024年,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陆续推出“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颜色釉瓷器展”“北京市文物交流中心珍藏文物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等展览,不断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城市绿心及三大文化建筑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生态文明带”和“创新发展轴”一带一轴交会的特殊功能节点,副中心将这样最宝贵的核心区域留给广大市民,充分彰显了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发展丰硕成果的坚定决心。
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基础上,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着力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亲民性、便利性和实用性,创新性实现了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共享配套设施及轨道交通预留车站5个单体建筑一体化设计建设的模式创新。
下一步,副中心党工委管委会将会同国家大剧院、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持续推动三大文化建筑的高质量运营,树立科学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的风向标,让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走进百姓生活。
不远的将来,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将充分体现文化设施集群的巨大潜能,逐步提升和改善北京东部地区以及河北天津部分地区的城市文化功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推动副中心文化产业的发展和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随着城市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六环高线公园建成和宋庄、台湖、张家湾等特色小镇功能日益完善,以及环球影城二三期项目启动建设,副中心作为一座高水平发展未来之城的“愿景图”将一年一个节点变成“实景图”。